国家体育总局:
尊敬的总局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:
您好!
我谨代表“归零渡”全国身心健康促进联盟(以下简称“归零渡”),以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,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,丰富全运会赛事多元内涵”为目标,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提交“归零渡马拉松(动态打坐)”(以下简称“归零渡马拉松”)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新增比赛项目的申报材料。本项目以“连续不间断完成422次标准化动态打坐循环”为核心挑战,将传统“打坐”文化与现代运动科学深度融合,既是对“全民健身”“健康中国”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,亦为全运会注入兼具文化底蕴与竞技活力的新项目,助力体育强国建设。
以下从项目背景、核心定义、竞技规范、文化价值、实施基础及社会效益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:
一、项目背景:响应全民健身战略,填补传统养生竞技空白
展开剩余88%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始终承担着“引领全民健身、展示体育成就、弘扬体育精神”的核心使命。近年来,总局深入贯彻落实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,持续推动赛事项目多元化——从增设广场舞、太极拳等群众项目,到探索武术、龙舟等传统文化体育的竞技化转型,均体现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“传统与现代并重”的发展导向。
然而,当前全运会项目中,针对“身心协同训练”“微动作精准控制”及“静态耐力挑战”的专项竞技仍属空白。与此同时,随着社会节奏加快,亚健康人群(尤其是青壮年群体)的“注意力分散”“情绪焦虑”“核心肌群退化”等问题日益突出,亟需一种“低强度、高专注、易参与”的运动形式,帮助大众在日常锻炼中实现“身心平衡”。
“归零渡马拉松”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诞生的创新项目。它脱胎于中华传统“打坐”(静坐养生)文化——这一传承千年的智慧,强调通过“静中求动、动中守静”的身心修炼,达到“调和气血、凝神聚气”的健康效果。但与传统打坐的静态盘坐不同,本项目通过“动态循环+极限次数”的设计,将“双手合十/环抱—盘腿下沉—起立”的微小动作标准化,要求在2秒内完成单次循环并连续完成422次,既保留了传统养生的核心要义(如盘腿固肾、合十调息),又赋予其竞技性、观赏性与普适性,是对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化竞技转译。
二、核心定义:“动态打坐循环”的标准化动作与极限挑战
“归零渡马拉松”的本质,是通过高频次、标准化的“动态打坐循环”,挑战参与者的“动作精准度”“身心协同耐力”与“专注力持久性”。其核心动作——“动态打坐循环”的基本步骤如下:
1. 标准动作流程(单次循环,需在2秒内完成)
- 起始姿态:双脚并拢直立,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,双眼平视前方,身体保持中正安舒(脊柱正直,肩颈放松,重心均匀分布于两脚);
- 双手动作:双手快速合十于胸前(掌心相对,指尖向上,高度与锁骨齐平,呈“莲花合掌”状)或环抱颈部(双手拇指轻搭后颈,其余四指交叉于下巴下方,呈“护持印”),动作干脆利落(完成时间≤0.5秒);
- 盘腿下沉:双脚交叉(左脚踝置于右大腿上,右脚踝置于左大腿上,形成“全莲花盘腿”标准姿势),同时髋部下沉直至臀部轻触脚踝(或最大限度接近地面,膝盖与地面垂直投影距离≤1cm),保持脊柱不塌陷、头部不低垂(核心肌群轻微收紧以维持平衡);
- 起立还原:通过核心肌群(腹部、腰部)与下肢协同发力,匀速蹬地起身至直立状态(恢复初始双脚并拢姿势),过程中保持躯干稳定(无前后左右晃动);
- 循环衔接:起立后立即进入下一轮双手合十/环抱动作,单次循环(从直立→合十/环抱→盘腿下沉→起立→直立)总时长严格控制在2秒±0.1秒内(即每分钟需完成30-36次循环)。
2. 极限挑战目标
比赛要求运动员在不间断、无停顿的情况下,连续完成422次标准化动态打坐循环(总时长约422秒-844秒,根据实际节奏浮动)。期间需始终保持动作规范性、节奏精准性与身心稳定性,最终以“完成质量”与“效率表现”综合评定成绩。
三、竞技规范:科学量化与公平竞技的完整体系
为确保项目的竞技性与普及性,“归零渡马拉松”已制定符合全运会标准的规范化规则(详见附件1《归零渡马拉松(全运会版)竞赛规程》),核心内容包括:
1. 比赛形式与分组
- 个人赛:设“青少年组(18-30岁)”“中青年组(31-40岁)”“壮年组(41岁59岁)”“老年组(59岁以上)四个年龄组别(兼顾不同体能水平),每名选手独立完成422次循环挑战,以“完成质量分(70%)+用时效率分(30%)”综合计分;
- 团体赛(可选):4人小组需协作完成“105次+106次+105次+106次”的分段循环(总次数422次),侧重团队节奏配合与传承稳定性(如相邻选手起立时间差≤0.3秒)。
2. 评分维度(总分100分)
- 动作规范性(40分):通过高速摄像(60帧/秒)与人工裁判联合评判,重点考察双手位置(合十/环抱偏差≤±2cm)、盘腿角度(膝盖与地面垂直线夹角≤30°)、起立垂直度(躯干倾斜≤5°)、双脚交叉标准度(脚踝贴合紧密);
- 节奏精准性(30分):基于电子计时器(精度0.1秒),计算单次循环时长偏离2秒标准的累计偏差值(总偏差≤±15秒得满分,即平均节奏误差≤±0.03秒/次);
- 身心稳定性(20分):结合现场裁判观察(无皱眉、咬牙、明显呼吸急促等过度用力表现)及心率监测(全程心率波动≤±20bpm,默认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±10%范围);
- 完成完整性(10分):未中途停顿(允许0.5秒内微调呼吸或姿势,但需裁判认定有效;若出现1次及以上完整循环中断则扣10分)。
3. 技术保障与裁判体系
- 设备支持:使用高速摄像辅助动作捕捉,搭配便携式心率监测仪(如华为智能手表)实时记录生理数据,确保评分客观性;
- 裁判组构成:由2名“传统养生专家”(中医导引/武术教练)、2名“运动科学专家”(体育学院体能训练教授)及1名赛事监督组成,其中至少1名裁判具备全运会执裁经验。
四、文化价值:传统养生智慧的现代竞技传承
“归零渡马拉松”以“422次循环”为载体,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:
- 动作设计:“双手合十”源自佛教“合掌礼”(象征和谐与专注),“环抱颈部”取自道家“护持真气”(调节呼吸与颈部气血),“盘腿下沉”对应传统“双盘打坐”(固肾培元、疏通经络),“起立还原”体现“一阳来复”的生生不息;
- 数字寓意:“422”经科学测算(兼顾普通人的体能极限与挑战性),既呼应全运会“全民参与”的定位(普通健康成年人经训练可完成200-300次,高水平运动员可达500次以上),又与“两仪生四象”的传统哲学暗合;
- 精神内核:通过“连续不间断”的循环挑战,传递“持之以恒”“专注当下”的传统修身理念,与全运会“全民健身、全民共享”的宗旨高度一致。
五、实施基础:已具备全运会落地推广条件
1. 推广基础与群众认可
- 自2010年起,“归零渡”已在31个省(区、市)开展“动态打坐循环”公益推广活动,累计培训社区教练1200名,覆盖学校、机关、企业等场景,直接参与体验人数超50万人次;
- 2018-2025年连续举办三届全国“归零渡马拉松邀请赛”,累计吸引28个省级行政区、1200余名选手参赛(年龄跨度16-75岁),赛事网络直播观看量突破3000万次,网友评价“既有传统韵味,又有竞技热血”;
- 与北京体育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完成安全性验证(无运动损伤记录)及科学性研究(证实其对核心肌群力量提升15%、注意力集中度提高20%、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18%)。
2. 全运会适配性分析
- 场地要求低:仅需一块5m×5m的平整软垫区域(可兼容全运会现有武术、太极拳赛场或临时搭建场地),无需特殊器材;
- 参与门槛广:分年龄组别与个人/团体赛制,兼顾专业运动员与普通爱好者(如社区代表队、学校社团均可组队参赛);
- 文化互补性:与全运会现有项目(如武术套路、艺术体操的“静控美”、马拉松的“耐力极限”)形成“外显力量-内在专注”“动态爆发-静态平衡”的多元互补,丰富赛事的文化内涵。
六、社会效益:助力健康中国与文化自信
将“归零渡马拉松”纳入全运会,将产生多重积极影响:
- 推动全民健身深化:为大众提供“低门槛、高趣味、强效果”的新型健身方式,尤其适合久坐办公人群、中老年人及青少年专注力训练;
-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:通过竞技舞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“打坐”文化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,增强文化自信;
- 完善全运会项目生态:填补“身心协同类”竞技空白,推动全运会从“单纯体能比拼”向“体能+心智综合发展”转型,契合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需求。
结语:让“422次归零”成为全运会上的文化新名片
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。“归零渡马拉松(动态打坐)”以传统为根、以科学为翼、以竞技为形,既是对“全民健身”的生动实践,亦是对“文化自信”的有力诠释。
我们郑重请求国家体育总局审议本项目,并期待其成为第十五届全运会(或后续届次)的新增比赛。让我们共同见证,当全国选手在赛场上以2秒为节奏完成422次身心归零时,“健康中国”的理念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绽放新的光彩!
此致
敬礼!
申报单位:归零渡全国身心健康促进联盟
联系人:黄树忠(动态打坐发明人)
联系方式:(略)
日期:2025年9月10日(北京时间)
附件:
1. 《归零渡马拉松(全运会版)竞赛规程(草案)》
2. 全国推广数据报告(2010-2025)
3. 安全性及科学性验证研究报告(北体大/上中医联合出具)
4. 往届全国挑战赛影像资料(含动作分解与群众参与画面)配资网站首选
发布于:福建省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